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荒山造林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拉片,右侧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右侧插装有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连接块延伸至左侧第二连接块内部的定位杆,左侧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该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可供给幼苗适量水分,使其适应石漠化荒山环境,提高其存活率,降低幼苗浪费,减少造林成本与人力损耗,同时方便进行拆除回收,使用较为方便。
公开号:CN214339098U
申请号:CN202022708092.2U
申请日:2020-11-20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洪猛科;洪桂萍;吴维新
申请人:Yunnan Haiqiao Horticulture Co ltd;
IPC主号:A01G23-0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荒山造林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
[n0002] 荒山造林指在荒山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或恢复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我国各地由于荒山水土流失情况不可忽略,尤其是在西北偏远地区更为严重,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致使荒山土层变薄,甚至发生沙化、石化现象,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抬高河床、淤积库塘,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n0003] 在石漠化荒山上直接进行树苗种植,会导致树苗成活率较低,造成大量幼苗浪费,增大造林成本,浪费造林人力,故而提出了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拉片,右侧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右侧插装有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连接块延伸至左侧第二连接块内部的定位杆,左侧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插装有贯穿固定块的刚性管,所述刚性管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块上方的环形把手,所述刚性管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刚性管连通的注入斗,所述刚性管的外部套设有位于环形把手和固定块相对一侧的拉环,所述拉环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拉绳,所述拉绳远离拉环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储水杯,所述储水杯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套设于刚性管底端外部的连接柱,所述封盖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连接柱右侧的套管。
[n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柱与套管均和封盖的内部连通,所述储水杯的底端呈锥形设置。
[n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柱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柱与刚性管的底端外部螺纹连接。
[n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封盖的外部设置有防滑纹,两个所述定位杆的左端均与左侧第二连接块螺纹连接。
[n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杆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右侧第二连接块右侧的垫环,两个所述定位杆呈前后对称分布。
[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拉环活动安装于刚性管的外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块的左侧和右侧接触。
[n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杆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圈,所述拉片呈L形设置。
[n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n0013] 该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在使用时,首先在石漠化荒山上挖出坑洞,再将树苗与土壤放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合结构内,并将幼苗主根系抽出一至三根通过套管插入储水杯的内部,此时将储水杯、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一同埋入坑洞内部,埋入后将幼苗所需水资源通过注入斗和刚性管送入储水杯内,种植的幼苗将通过少量根系从储水杯内汲取水分,供给树苗存活所需用水,而树苗为增大水分的吸收,会将根系向土壤内进行生产适应环境,当幼苗适应环境后,扭动环形把手,使得刚性管离开连接柱,向上抽出刚性管,即可拉动拉环通过拉绳从土壤内将储水杯拉出,此时扭动两个定位杆并抽出,即可直接从土壤内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通过拉片拉出,完成幼苗的环境适应种植作业,本育苗造林系统稳定合理,可供给幼苗适量水分,使其适应石漠化荒山环境,提高其存活率,降低幼苗浪费,减少造林成本与人力损耗,同时方便进行拆除回收,使用较为方便。
[n0014] 图1为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n0015] 图2为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n0016] 图3为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中储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中: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第一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5、拉片;6、定位杆;7、固定块;8、刚性管;9、环形把手;10、注入斗;11、拉环;12、拉绳;13、储水杯;14、封盖;15、连接柱;16、套管。
[n0018]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包括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挡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第二挡板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4,第一连接块3与第二连接块4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拉片5,右侧第二连接块4的右侧插装有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连接块3延伸至左侧第二连接块4内部的定位杆6,定位杆6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圈,拉片5呈L形设置,定位杆6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右侧第二连接块4右侧的垫环,两个定位杆6呈前后对称分布,左侧第二连接块4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7,固定块7的顶部插装有贯穿固定块7的刚性管8,刚性管8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块7上方的环形把手9,刚性管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刚性管8连通的注入斗10,刚性管8的外部套设有位于环形把手9和固定块7相对一侧的拉环11,拉环11活动安装于刚性管8的外部,两个第二连接块4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块3的左侧和右侧接触,拉环1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拉绳12,拉绳12远离拉环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储水杯13,储水杯1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封盖14,封盖14的外部设置有防滑纹,两个定位杆6的左端均与左侧第二连接块4螺纹连接,封盖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套设于刚性管8底端外部的连接柱15,连接柱15与套管16均和封盖14的内部连通,储水杯13的底端呈锥形设置,连接柱15的内部设置有螺纹,连接柱15与刚性管8的底端外部螺纹连接,封盖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连接柱15右侧的套管16,在使用时,首先在石漠化荒山上挖出坑洞,再将树苗与土壤放入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组合结构内,并将幼苗主根系抽出一至三根通过套管16插入储水杯13的内部,此时将储水杯13、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一同埋入坑洞内部,埋入后将幼苗所需水资源通过注入斗10和刚性管8送入储水杯13内,种植的幼苗将通过少量根系从储水杯13内汲取水分,供给树苗存活所需用水,而树苗为增大水分的吸收,会将根系向土壤内进行生产适应环境,当幼苗适应环境后,扭动环形把手9,使得刚性管8离开连接柱15,向上抽出刚性管8,即可拉动拉环11通过拉绳12从土壤内将储水杯13拉出,此时扭动两个定位杆6并抽出,即可直接从土壤内将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通过拉片5拉出,完成幼苗的环境适应种植作业,本育苗造林系统稳定合理,可供给幼苗适量水分,使其适应石漠化荒山环境,提高其存活率,降低幼苗浪费,减少造林成本与人力损耗,同时方便进行拆除回收,使用较为方便
[n001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首先在石漠化荒山上挖出坑洞,再将树苗与土壤放入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组合结构内,并将幼苗主根系抽出一至三根通过套管16插入储水杯13的内部,此时将储水杯13、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一同埋入坑洞内部,埋入后将幼苗所需水资源通过注入斗10和刚性管8送入储水杯13内,种植的幼苗将通过少量根系从储水杯13内汲取水分,供给树苗存活所需用水,而树苗为增大水分的吸收,会将根系向土壤内进行生产适应环境,当幼苗适应环境后,扭动环形把手9,使得刚性管8离开连接柱15,向上抽出刚性管8,即可拉动拉环11通过拉绳12从土壤内将储水杯13拉出,此时扭动两个定位杆6并抽出,即可直接从土壤内将第一挡板1和第二挡板2通过拉片5拉出,完成幼苗的环境适应种植作业,本育苗造林系统稳定合理,可供给幼苗适量水分,使其适应石漠化荒山环境,提高其存活率,降低幼苗浪费,减少造林成本与人力损耗,同时方便进行拆除回收,使用较为方便。
[n0020]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包括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与第二挡板(2)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挡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块(3),所述第二挡板(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块(4),所述第一连接块(3)与第二连接块(4)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拉片(5),右侧所述第二连接块(4)的右侧插装有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连接块(3)延伸至左侧第二连接块(4)内部的定位杆(6),左侧所述第二连接块(4)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7),所述固定块(7)的顶部插装有贯穿固定块(7)的刚性管(8),所述刚性管(8)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块(7)上方的环形把手(9),所述刚性管(8)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刚性管(8)连通的注入斗(10),所述刚性管(8)的外部套设有位于环形把手(9)和固定块(7)相对一侧的拉环(11),所述拉环(1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拉绳(12),所述拉绳(12)远离拉环(1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储水杯(13),所述储水杯(13)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封盖(14),所述封盖(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套设于刚性管(8)底端外部的连接柱(15),所述封盖(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位于连接柱(15)右侧的套管(16)。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5)与套管(16)均和封盖(14)的内部连通,所述储水杯(13)的底端呈锥形设置。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5)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柱(15)与刚性管(8)的底端外部螺纹连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14)的外部设置有防滑纹,两个所述定位杆(6)的左端均与左侧第二连接块(4)螺纹连接。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6)的外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右侧第二连接块(4)右侧的垫环,两个所述定位杆(6)呈前后对称分布。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11)活动安装于刚性管(8)的外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4)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块(3)的左侧和右侧接触。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6)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圈,所述拉片(5)呈L形设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3081777B|2015-04-08|一种树木反季节移栽方法
CN103704027B|2015-11-18|一种金槐的高成活率及提早结实的高位嫁接方法
CN205052145U|2016-03-02|一种简易的茶树苗移栽种植器
CN104642054A|2015-05-27|一种北方大规格国槐移植施工方法
CN103190259A|2013-07-10|一种治沙固沙的深栽植树方法
CN203633223U|2014-06-11|一种沙漠绿化种植结构
CN203768919U|2014-08-13|高陡边坡多孔种植复绿系统
CN103314830B|2015-05-06|一种茶叶树与榉树的套种方法
CN104067825B|2016-03-02|一种皖南地区黑松直接造型的方法
CN201874001U|2011-06-22|公路土质边坡活木桩固土结构
CN214339098U|2021-10-08|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
CN102626045B|2013-07-31|挖坑法根系快速生长造林方法
CN102084748A|2011-06-08|果树追施农肥液方法
CN210641366U|2020-06-02|一种手提式省力农业种苗器
CN204132060U|2015-02-04|一种坡面三维网植生槽结构
CN208972119U|2019-06-14|一种适用于边坡植被恢复的育苗装置
CN210610562U|2020-05-26|一种树木负压灌溉装置
CN202907561U|2013-05-01|一种滴灌装置
CN102484958A|2012-06-06|一种多功能耕种机
CN104412886A|2015-03-18|一种提高白蜡树大树移栽成活率的方法
CN103081776A|2013-05-08|一种大树移栽方法
CN104412885A|2015-03-18|一种沙柳接墒造林方法
CN206354129U|2017-07-28|一种樱花大树全冠移栽养护的高效浇水施肥装置
CN106416544A|2017-02-22|一种采集海三棱藨草球茎苗的土钻及其使用方法
CN202406683U|2012-09-05|一种灌溉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708092.2U|CN214339098U|2020-11-20|2020-11-20|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CN202022708092.2U| CN214339098U|2020-11-20|2020-11-20|一种石漠化荒山育苗造林系统|
[返回顶部]